由張國榮主演的《霸王別姬》於1993年上映,今年面世第三十年,出品公司特意自資為影片作4K數碼修復,4K修復版在上周六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辦兩場香港首映,據說9月1日開賣當天,門票一分鐘即售罄!
近年,愈多愈來昔日經典菲林電影推出4K修復版:《無間道》、《花樣年華》、《悲情城市》...... 平時聽得多,入場看得多,你又是否知道所謂「修復」背後,牽涉的工序與原理?以下帶大家認識菲林電影修復3大步驟及3個冷知識!
1. 物理修復:檢查修補底片
千禧年代數碼流行前,舊時電影都是以菲林底片拍成,菲林底片由不同化學藥膜組成,非常容易受外部溫度、濕度等因素影響,難以保證底片一直儲存在理想環境中,而在搬運移動、使用播映時亦有可能造成更大損傷。因此,隨時間流逝,電影底片往往會有污漬、發霉、褪色、刮痕、破損、斷片、捲曲等問題,所以為菲林電影進行修復的第一步,就是人手檢查及修補底片,對底片的物理狀態進行修復。
基本修補工作包括去除霉點、塵埃、斑點、膠漬、接駁斷片,以及將破損底片轉移到新的完整底片等等,最後就是超聲波洗片,務求使底片上每格圖像都清晰可見。一般1秒的影像含24格,24格影像的修復需時可接近一天,而一部2小時的電影相當於17萬格,可想而知修補過程相當漫長且花工夫。
2. 數碼修復:掃瞄及調整
物理修復完成後,就要將底片數碼化,將全套電影的底片逐格掃瞄,然後透過影音工作軟件,以狀態較好的部分為基礎去重建有破損的地方,修復花痕、調光、調色、除震、聲軌修復、音畫同步等,修復人員亦必須進行大銀幕試映,以檢驗成果,反復修改,保證清晰、完整、真實。
3. 藝術修復:導演檢收及後製
完成物理及數碼較技術性的修復後,就會進行最後一步的檢查。導演及重要原製作班底會由頭欣賞一次修復後作品,作出修改建議,如某部份的光暗、色調、顆粒感與聲音等,一些導演更會為電影加上後期特效,彌補穿崩位或增加視覺元素,王家衛就曾聘請特效公司為《東邪西毒》數位修復版加上視覺特效。
聲音修復
很多人以為電影修復只是針對影像,事實上,聲音都要進行修補!與現時數碼化的儲存媒介不同,電影底片是一種以光學原理儲存信息的媒介,菲林電影中,聲音也會以光學方式儲存在底片中,你將能以肉眼見到電影底片中夾集於左邊齒孔和畫面中間的聲軌。
進行聲音修復,需要先把聲片數碼化,儀器會透過伽瑪射線掃瞄底片上的聲軌,聲音將被記錄,轉換成光暗、密度與面積不同的波形圖像,並儲存成數碼檔案。若無法將聲音「影像化」,從底片中讀取到的聲音檔便只能聆聽,相當抽象,但倘若能把聲軌圖形轉換成影像,聲音就可以在視覺層面上作調整,能大大提高聲音修復的準確性與效能,然而,在亞洲,能「拍攝」聲軌的機器可謂相當罕見,香港大概也只有5部以內的數量。
原底片 vs 翻底片 vs 電影拷貝 vs 發行拷貝
原底片即最初拍攝所用的母片,質素永遠都是最好的,解析度最高,精細度換算為數碼的解像度達4K-6K,以目前技術修復到4K已是極限;電影拷貝則是複製自原底片或翻底片的正片拷貝,根據放映與發行需要,又會批量印製成發行拷貝,為了保護原底片的質素,發行拷貝一般都是由翻底片印製而成。不論是電影拷貝,還是發行拷貝,所有拷貝片原本所能呈現的畫質細節都遠比原底片少,加上不斷被使用作放映、翻印等,造成磨損與破壞,畫質就更差,一般只能達2K畫質。
因此,若能以原底片進行電影修復,工作效率與成果事半功倍,但現實情況是,大多電影的原底片要不遺失,要不嚴重損毀,好像2022年推出的《花樣年華》4K修復版,當初都只能勉強尋獲唯一一份電影拷貝,原底片可謂稀有且彌足珍貴。
圖片來源:香港電影資料館、Reuters